本文转自:滁州日报
教师读书
追寻教育的初心
——读帕克·帕尔默的《教学勇气》有感
□邵战军
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,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与困惑,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教师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行走在育人之路上?当翻开帕克·帕尔默所著的《教学勇气》,仿佛开启了一段深度探寻教育灵魂与教师初心的旅程,书中的每一页都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那些被我们忽视却至关重要的教育角落。
教育的自我认同
帕尔默在书中指出,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。在传统观念里,我们往往更关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,却忽略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“人”对教学的深远影响。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,而是带着自身独特经历、价值观和情感投入到教学中的个体。
回顾自身的教学生涯,初入讲台时,我一心钻研教学方法,力求将知识清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。然而,在这个过程中,我却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空洞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意识到,学生真正渴望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能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、展现真实自我的教师。当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历,讲述那些知识背后的故事时,我看到了学生眼中闪烁的光芒,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与理解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,教师只有先接纳和认识真实的自己,将自己的个性、情感与教学融合,才能构建起与学生之间信任与理解的桥梁,使教学真正焕发生命力。
知识的深度融合
《教学勇气》中对学科的阐述也令人耳目一新。帕尔默强调,学科并不只是一堆需要记忆的事实和理论,而是有着自身魅力和生命力的领域。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学科的内核,感受其独特的魅力,就必须对学科怀有敬畏之心。
以历史学科为例,它不应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枯燥罗列,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奋斗与发展的史诗。在教授历史时,我们不能只聚焦于时间、地点和事件本身,而应引导学生去探寻背后的人性、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对当下的启示。当教师自身对历史充满敬畏与热爱,能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丰富内涵时,才能将这种热情传递给学生。学生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,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的奥秘,与过去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情感共鸣。
同时,帕尔默还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将学科知识碎片化,而应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关联性。在数学教学中,每个公式、定理都不应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数学体系中相互关联的部分。教师要帮助学生看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脉络,理解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的内在统一性。只有这样,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学科的精髓,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一些零散的知识点。
构建教育共同体
帕尔默倡导在教学中构建共同体,这一理念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。传统的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,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。而共同体的概念则强调教师、学生和学科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,营造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教育场域。
在这样的共同体中,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,而是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伙伴。课堂上,学生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即使这些观点并不成熟或正确。教师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倾听,与学生一起探讨,引导他们不断深化理解。例如在文学讨论课上,对于同一部作品,不同学生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。有的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发展,有的则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更感兴趣。此时,教师鼓励大家分享各自的观点,在交流与碰撞中,学生们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视野,还学会了尊重他人的想法。
此外,共同体的构建还延伸到了学校与家庭、社会之间的合作。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园的围墙之内,家庭和社会同样承担着重要的责任。
在教育中找到职业幸福感
《教学勇气》鼓励教师关注自己的心灵需求,在教育中找到职业幸福感。
教育工作并非一帆风顺,我们会遇到各种挑战,如学生的叛逆、教学成果的压力等。然而,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找到对教育的热爱,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点滴,就会发现教育中的无数美好瞬间。当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豁然开朗,当收到学生充满感激的信件,这些看似微小的时刻,实则是对教师心灵的滋养。
《教学勇气》就像是一本教育的心灵指南,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、教师的角色以及教学的过程。它提醒着我们,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心灵的碰撞、灵魂的塑造。
作为教师,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,不断追求自我认同与完整;要有勇气带领学生走进学科的奇妙世界,感受知识的魅力;要有勇气构建充满活力与温暖的教育共同体;更要有勇气在教育的道路上滋养自己的心灵,找到那份属于教育者的职业幸福。
(作者单位:滁州市施集学校)
道正网配资-炒股配资平台查询-正规配资网-配资利息计算公式一览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